当前位置: 首页 >动态 > >正文

专家“开药方”要讲基本逻辑 快讯

来源: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:2023-04-14 11:48:37


【资料图】

“北京主要是网约车带来的拥堵”“现在打车太便宜了”……近日,有专家在节目中算了一笔账,称私家车每天只上路2-3个小时,而网约车每天上路8-12个小时,对公共资源的占用是私家车的4-6倍,所以要大幅提高网约车的使用成本以解决拥堵问题。此言一出,不少网友直呼“离谱”。

众所周知,评判道路资源占用情况必须综合考虑使用人数、周转频率等,不是此“8小时”除以彼“2小时”的事儿。更何况,这套推演在逻辑上也实在站不住脚。拥堵几乎是所有大城市的顽疾。为满足市民日趋旺盛的出行需求,网约车近些年才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生,用的车总体上也还是在存量的盘子里。网约车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,但将这个新事物归结为造成城市拥堵多年的“主要原因”,是不是过于穿越了?

提高管理水平、解决交通拥堵是系统工程,完善道路体系、优化路网结构、适当限号限行、公共交通优先等,无一不是建立在合理且最大限度便利市民群众的基础上。某种程度上说,网约车其实是城市公共出行方式的一种市场化补充,也让一些沉淀的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。至于其价格,自然是随行就市,受到市场供需、消费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。如果说现在打车“太便宜”,需要大幅涨价来抑制使用需求,岂不是只有让大家都买不起车、用不起车,才能让城市交通顺畅起来吗?

这些年,专家建议屡上热搜,真知灼见有很多,陷入争议的也不少。特别是在重要公共议题上,某些言论总是招骂,“高房价有利于激励奋斗”“有实力有担当的人要多生孩子”等都给人一种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之感。这里头,固然有个别自媒体断章取义、故意炒作的因素,但也确有发言者过于“放飞”。可能原本是好意,但既没做好充分调查,也没有站在大众立场,话语表达就会显得极为割裂。身处互联网时代,言论空间空前广阔,情绪影响随之放大。如果专家想到哪儿、说到哪儿,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不说,也容易引发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这样的信任危机。

公共平台当然需要专业意见,社会舆论也鼓励“百家争鸣”。但专家学者、知识分子、意见领袖等,既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,便同时意味着一份郑重的社会责任。无论是说观点,还是“开药方”,都要注重专业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对接,也要观照语言表达的合情合理。遣词造句是否准确,前后逻辑是否自洽,都要经得起基本审视。特别是对那些争议多、分歧大的话题,更得多换位思考,多务实求解,方能营造起理性探讨的氛围。(关末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
精彩推送